“重溯·铭记·前行”主题征文活动获奖名单
经严谨评审,由传媒学院新媒体中心承办的“重溯·铭记·前行”主题征文活动的获奖名单现已确定!活动评审阶段严格遵循“初审-复审-终审”三级流程,剔除不符合要求的作品,确保评审公平性,最终通过终审环节确定获奖名单。现通过学院公众号平台正式公示本次活动的获奖名单(名单附后)。恭喜所有获奖同学,也感谢每一位参与者的热情投入与精彩创作!
本科生获奖名单
一等奖
杨 涵 25级广播电视学专业
郭思涵 24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二等奖
二等奖
张靖宜 23级广播电视学专业
刘思琦 23级广播电视学专业
李慧静 24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朱奕霖 23级广播电视学专业
三等奖
李彬赫 24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赵龄淇 24级录音专业
娄博文 24级表演专业
王思宇 23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苏丽萍 23级广播电视学专业
徐千惠 24级录音专业
于雅亭 24级广播电视学专业
寇佳怡 24级广播电视学专业优秀奖
优秀奖
刘佳睿 24级录音专业
李康瞾 24级广播电视学专业
胡高佳 23级广播电视学专业
崔雨欣 23级广播电视学专业
谢明蕾 24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宋佳俊 23级播音专业
白雯奕 24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刘蒙蒙 24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王靖涵 24级表演专业
许 莹 24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吕明泽 24级摄影专业
张美琪 24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杨积明籽 23级摄影专业
李博雅 24级数媒专业
李怡彤 24级数媒专业
研究生获奖名单
一等奖
吴依娜 24级戏剧与影视专业
二等奖
张宇晰 24级戏剧与影视专业
赵雨夕 23级广播电视学专业
三等奖
颜 靓 23级新闻与传播专业
陈安琪 23级广播电视学专业
陈雪怡 23级广播电视学专业
李婉晴 24级戏剧与影视专业
优秀作品展示
杨涵 25级广播电视学专业杨涵
缅怀先烈 争做时代娇子
敬爱的唐淮源上将:
您好!
今天是十分特殊的一天,伴随着“六十一连,气宇轩昂”“风起云涌,精神六二"的囗号声,一颗颗豆大的雨滴顺着学生们的脸颊砸落在地,地面上积着浅浅的水洼,一踩就碎成无数个小镜子——每一片里,都映出83年前您在中条山最后回望的天空。
回首间,从昭通到哈尔滨,从乌蒙山到松花江,其实只隔一场雨的距离。我是云南昭通人,现在在哈师大江南校区念大一。报到那天,我是从和兴路西门进来的,第一眼就看见那座老钟楼,指针停在12点过5分,像故意给新生留一点“迟到”的温柔。学长帮我把箱子抬上九公寓的楼梯,喘着气说:“江南校区老楼多,冬天自己多穿点。”我笑着回他:“我们镇彝威山区出来的孩子,不怕冷。”其实那时候我对您只有模糊的名字,直到今年9月16日军训拉练,路过图书馆老楼前的抗战展板,才看见您的照片:八角帽、八字胡,眼神像昭通秋天的牛角乌天麻,硬而苦。展板上写着——“1941年9月16日,云南江川人唐淮源殉国”。我愣在原地,耳边突然响起两种声音:一种是东北风把老杨树吹得哗哗响,一种是昭通雨在心底滴答答下。
来江南校区后,我第一次想家,是零下20℃的早晨。呼出的白雾在田家炳楼的窗玻璃上结霜,我伸手画了一条歪歪扭扭的线——从昭通镇雄到哈尔滨和兴路,刚好3100公里。那天收到妈妈寄来的昭通酱,宿舍姐妹围着暖气蘸黄瓜吃,辣得直吸气。我却在辣里尝到另一种味道:1938 年您在中条山请士兵喝的那碗辣椒汤,辣得人浑身起火,却不敢掉泪。后来读史料才知道,您部队里的云南兵把辣椒面撒进雪窝子,说“辣起来才像家”。如今我把昭通酱抹在东北大馒头上,辣得跳脚,却第一次觉得:从云岭到白山黑水,原来只隔一勺辣椒的距离。
上周日,学校组织去东北烈士纪念馆。我在一张地图前停住:中条山、长白山,名字里都有“山”,却隔着千里。讲解员说,1941年9月16日,您在中条山打光最后一颗子弹;而1931年9月18日,东北的枪声最先响起。两个“9”像两座山,压着同一段岁月。走出纪念馆时,江南校区的杏林路黄叶满地,我帽子全湿,却舍不得摘——那凉丝丝的冷意,像替您提前感受了东北的冬天,也像替东北提前感受了您倒下的那天。昨天晚自习回寝,路过江南体育馆的台阶,我鬼使神差地数了83层。83年前,您55岁;83年后,我19岁。数字一减,刚好是我从昆明长水机场到太平国际机场的飞行里程。我把这个数字写进日记本,旁边画一条歪歪扭扭的线:从镇雄乌峰山出发,越过黄河、长江,一直画到松花江。线旁边注着一行小字:“如果将军也能坐地铁,从殉国地到江南校区只要两小时,可他用了一辈子。”写到这里,我听见室友在背高数公式,声音嗡嗡像远处炮声,我忽然想哭:原来“距离”不是地图上的厘米,而是83年乘以19岁的青春。
今天9月16日,我没请假去山西,只在江南校区给您遥寄一场东北的雪——虽然才初秋,但我把军训时保存的冰矿泉水倒进搪瓷杯,放在三公寓窗台外,让它结了一层薄冰。冰面上浮着一片从昭通带来的赤松茸,菌盖像缩小版的中条山脊。我对着杯子敬了一个不太标准的军礼,小声说:“将军,江南校区提前下雪了,您那边冷吗?”话音刚落,风吹得窗框啪啪响,像有人在远处回答:“不冷,有辣椒就行。”您放心,昭通的辣椒我已分装成小瓶,瓶身贴着哈师大江南校区的图书馆徽章。下周开始选专业课,我准备挑“东北抗联史”,让两个故乡的烽火在课表里重逢;等寒假回昭通,我想去江川故居,给您带一包哈尔滨的秋林红肠——黑土地最硬的香,就像东北人说的:“哪怕冻成冰坨子,心里也装着滚烫。”最后,用一句在东北学到的方言结束这封信——“唐将军,咱们云南人不怕山高,东北人不怕天冷,咱一起“扛”!
愿用吾辈之青春捍卫祖国之和平与幸福!此致敬礼!
云南昭通 杨涵
2025年9月16日
郭思涵 24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致赵尚志将军的一封信尊敬的赵尚志将军:
您好!
提笔写这封信时,正值2025年的深秋。哈尔滨的街道上铺满了金黄的银杏叶,松花江在秋阳下泛起粼粼波光,中央大街传来手风琴悠扬的旋律。这座您曾用生命守护的城市,在八十多年后的秋天里,洋溢着和平与丰收的喜悦。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在这个层林尽染的季节,请允许我——一个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向您献上最深的敬意与跨越时空的对话。
您知道吗?在您英勇就义八十三年后的今天,您曾经战斗过的这片黑土地正迎来最美的金秋。尚志市的万亩稻田翻涌着金色波浪,与当年硝烟弥漫的战场形成了鲜明对比;您曾经穿越的张广才岭,红叶漫山如霞,高铁列车在秋色中穿梭;松花江上货轮往来如织,两岸的现代化建筑在秋日晴空下熠熠生辉。在哈尔滨的东北烈士纪念馆里,参观者在您的展区前驻足沉思,孩子们将金黄的菊花轻轻放在您的照片前。
记得1932年秋天,您创建珠河反日游击队时,也是在这样的季节。东北的白桦林一片金黄,您带领着战士们在这片秋色中开展抗日斗争。您曾说:"哪怕只剩下一个人,也要抗战到底!"这句话如同秋日里最炽热的火焰,点燃了无数志士的抗战决心。在给省委的报告中您写道:"日寇虽强,终必败亡;我军虽弱,终必胜利。"这份在艰难岁月中依然保持的坚定信念,至今读来仍令人热血沸腾。
1942年2月,您在梧桐河畔壮烈牺牲,没能看到抗战胜利的秋天。但您不知道的是,在您殉国后第三年的秋天——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那天,哈尔滨满城欢腾,百姓们流着泪拥抱在一起,他们在欢庆胜利时,都没有忘记提起您的名字。更让人动容的是,当地百姓冒着生命危险,偷偷打捞并安葬了您的遗体,让英雄的忠骨得以安息在这片深爱的黑土地上。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正在用特殊的方式传承您的精神。每年秋天,东北农业大学的学子们都会来到尚志市,帮助农民收获水稻,用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学生研发的"智能农业机器人"正在金黄的稻田里试验;东北抗联精神研究会的年轻学者们,沿着您当年的战斗路线重走抗联路,用无人机航拍技术记录下这片土地的变迁。我们明白,新时代的爱国不是口号,而是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实际行动。
您最牵挂的东北老家,如今已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秋收时节,联合收割机在田野间轰鸣,粮食产量连续多年突破千亿斤;老工业基地焕发新生,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中欧班列满载货物驶向欧洲,"一带一路"倡议让东北重新成为开放前沿。这盛世秋景,正如您所愿。
记得您曾在日记中写道:"待驱逐日寇之日,当与诸君共赏东北之秋。"如今,我们可以告慰您的是,每年秋天,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来到东北,欣赏这片您用生命守护的土地上的秋色。长白山的层林尽染,镜泊湖的秋水长天,辽东半岛的红叶漫山......这如画江山,这太平盛世,都是对您和无数先烈最好的告慰。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青年一代深知和平的来之不易。在享受秋日丰收喜悦的同时,我们更牢记肩上的责任:有的在实验室里攻坚关键技术,有的在乡村振兴一线挥洒汗水,有的在国际舞台维护国家尊严。我们将以您为榜样,把对祖国的热爱转化为奋发向上的动力,用新时代的方式守护这片土地的和平与繁荣。
最后,请允许我用您最喜欢的秋日诗句作为结尾:"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盛世里的每一个秋天,都会记住您的牺牲;每一片红叶,都在诉说着不朽的精神。而我们,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必将不负先烈,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答卷。
此致
敬礼!
吴依娜 24级戏剧与影视专业
敬爱的赵一曼烈士:
您好!
当我提起笔写下这封信时,心中满是对您的敬仰与缅怀。虽然我们身处不同的时代,但您的事迹和精神却如同夜空中最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我们后人前行的道路。
在那段黑暗的岁月里,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无情地践踏中华大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国家危在旦夕,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在这关键时刻,您挺身而出,毅然投身到抗日救亡的伟大事业中。您在战场上的英勇无畏,让敌人闻风丧胆。您带领着东北抗日联军,与装备精良的日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战斗。面对敌人的枪林弹雨,您毫不退缩,冲锋在前,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捍卫祖国和人民的钢铁长城。1935年11月,在与日军的一次激烈战斗中,您为了掩护部队突围,身负重伤,不幸被俘。落入敌人手中后,您遭受了惨无人道的酷刑折磨。敌人用皮鞭抽打您,用烙铁烫您,用竹签钉进您的指甲缝……但这一切都没有让您屈服,您始终咬紧牙关,坚守着自己的信念,没有向敌人透露任何机密。您的坚韧和顽强,让敌人都感到震惊和敬佩。在狱中,您依然心系国家和人民,积极开展斗争,鼓励难友们要坚定信心,共同对抗敌人。您还写下了那封感人至深的遗书,表达了对儿子的深深思念和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母亲的死不足惜,可怜的是我的孩子,没有能给我担任教养的人。母亲死后,我的孩子要代替母亲继续斗争!”您的遗书,字字泣血,句句含情,让每一个读到它的人都为之动容。
赵一曼烈士,您知道吗?今天的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被列强欺凌的中国,如今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的国家繁荣昌盛,人民生活幸福安康。现在,我们拥有先进的科技,强大的国防力量,能够保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在这片土地上安居乐业。我们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才,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我们的文化也在不断传承和创新,走向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认识中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难。但我们不会退缩,因为我们深知,我们肩负着历史赋予的重任,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您的精神,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学习您坚定的理想信念。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我们都要始终保持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我们要学习您勇于担当的精神。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我们要挺身而出,勇挑重担,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领域中,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我们还要学习您艰苦奋斗的作风。虽然我们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但我们不能忘记先辈们的付出和牺牲。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勤俭节约,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的基础。
赵一曼烈士,您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我们会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传承红色基因,让您的故事和精神在中华大地上代代相传,永不磨灭。
愿您在天堂安息!
此致敬礼!
一名敬仰您的学生
2025年9月16日
郭思涵
2025年9月16日
来源: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编辑:李彬赫 陈思凝
文字:李彬赫
审核:新媒体中心审核小组